【放下預設標籤,孩子的行為背後,或許有說不出口的原因】
[值得靜下心來一看的十分鐘短片]
「有個孩子某天一直搗亂,故意踢前座的同學,問他為何要這樣,不說,後來被班導帶到輔導室後,與他耐心的深談下,才發現原來前一天晚上他爸媽大吵,準備要離婚了.」
.
「有個孩子平時都乖乖的,有天突然轉性了,打架、鬧事不斷地發生.最後才知道,他會這樣是為了尋求爸媽的關注,否則每天回到家,只看到桌上的錢,面對每天早出晚歸的爸媽,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愛不愛他.有次闖禍了,爸媽被老師叫來學校的那一刻,他發現爸媽好專心地看著他,雖然表情是憤怒的,但~至少看了.」
以上是澤爸到處演講時,從老師們的口中得知了這些親子狀況.
.
『調皮搗蛋』、『打架鬧事』等行為,在大人的眼中均是不被認可的,如同影片裡的小薇不講話一樣,似乎都會先被貼上『內向孤僻』的標籤.然而,當孩子的內心有了異狀,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與發洩,往往會先發出警訊,
但是,這些警訊~大人有察覺到嗎?
.
轉動地越來越快的世界上,許多如陀螺般忙碌打轉的爸媽,總認為給孩子基本的溫飽就夠了,看到了孩子的求救警訊,像是情緒失控與反覆頂嘴,卻只用打罵與威嚇的方式來壓制,最後讓反彈的力道更大.
.
其實,求救訊號的源頭,都是發自孩子內心底層的呼喊~渴望能夠被爸媽理解、關懷與認同.而這段探索的過程,必須要有耐心、好奇與同理.
.
影片中的陳老師同理小薇的行為、好奇小薇的家庭狀況、耐心地發現小薇不說話的原因.原來~不講話的行為,源自於她的爸爸.「爸爸不能說話,我也不想說,爸爸就不會是一個人了.」小薇說出這段話,多麼的令人動容.可以見得,家庭氛圍的力量,雖然摸不著也看不見,但是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.
.
『#爸媽是幫助孩子走出關卡的最佳人選.』套一句影片裡的這句話.當孩子有了負面行為出現時,或許~內心最想聽到的,只是爸媽單純地說:「你還好嗎?需不需要我們抱抱?」
===
高清影片請觀賞:https://youtu.be/5g7wZpZ9AXI
===
#為下一代著想未來
#第三個願望
#理解的力量
#給予孩子好的關注
#擁抱理解關懷與認同